发展循环经济要推进重点工程与关键技术
尽管“十一五”期间我国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取得了一定成果,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。
据黄导介绍,“十一五”期间钢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:
第一,落后产能阻碍了行业节能减排水平提高。据统计,重点统计钢铁企业仍有90平方米以下烧结机200余台,1000立方米以下高炉370座,50吨以下转炉120余座,10吨以下电炉20余座,而未纳入统计体系的占全国钢产量16.4%的中小钢铁企业有很多属于落后产能。这些落后产能严重阻碍了行业节能减排水平的提高。
第二,钢铁企业能源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。部分企业工序能耗未达到国家标准《粗钢生产主要工序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》限定值。占钢铁企业二次能源总量70%以上的副产煤气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放散,且各企业之间煤气回收利用水平相差很大。此外,余热资源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,能源管理水平和国外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。
第三,循环经济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。废钢综合单耗远低于世界水平,废钢资源不足问题十分突出。铁金属矿产资源的综合回收率仅为30%,比发达国家约低20%,钒钛磁铁矿(尤其钛资源利用)和稀土资源总体利用水平还比较低。水资源利用方式仍然比较粗放。
第四,钢铁行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尚未建立。早在2007年,国家发改委联合国家环保部和统计局已下发了《关于印发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知》。但时至今日,钢铁行业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仍未建立。
第五,钢铁行业与其他行业及社会之间的链接有待加强。钢铁行业与原料供应、产品深加工等上下游循环经济产业链尚未完全建立;与建材、化工、电力等相关行业之间的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还刚刚起步;与城市、社会之间的大循环还处于试点阶段。
第六,技术研发力度不足。我国尚缺乏专项研究基金的支持,具有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较少,企业间技术水平差异也较大,核心技术的掌握程度较低,驱动发展后劲不足。与国际先进企业相比,钢铁生产新工艺、新装备未取得突破性进展。依靠先进技术推进节能减排的激励机制还未完全建立,相应节能减排技术规范不完善,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。
第七,循环经济激励政策不到位。钢铁企业利用余能、余压发电等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得不到有效认证和享受国家奖励,企业自发电项目上网、并网困难,上网价格较低,而用电价格较高;钢渣、尾矿综合利用等一些社会效益、环境效益好的共性循环经济技术缺乏资金支持,给推广造成困难。
第八,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。重点大中型企业吨钢烟粉尘、SO2排放量与国外先进钢铁企业相比尚有较大差距;通过国家及地方政府清洁生产审核的钢铁企业仅1.4%;钢铁行业氮氧化物、CO2、二口恶英等污染物减排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,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水平偏低。
黄导指出,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,要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和关键技术研发。
对于以钢铁行业为核心或有钢铁行业参与的循环经济过程,实施循环经济的一系列重点工程可分钢铁企业层次、不同产业层次及社会层次。
[1] [2] 下一页
共2页: 上一页 [1] 2 下一页
|